比慘的精辟語句(比慘大會)
今年高考季,940萬學子苦苦等待十年,只為高考、追逐夢想。但你知道民國高考的趣事嗎?那些叱咤風云的大師是那個時代的學術大師嗎?
中國是科舉制度的始祖??婆e制度始建于隋朝,清朝(1904年)廢除。至今已傳承千余年。它創(chuàng)造了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長治久安,培養(yǎng)了無數(shù)文武英雄。
但今天的高考是從1902年開始的。當時全國只有一所大學:1898年梁啟超在維新運動中創(chuàng)辦的首都大學??萍紝W院面向全國招收學生。地方政府選拔考生,復試合格者赴北京參加北京大學組織的統(tǒng)一考試。這也是第一次采用西式評分方法進行評分,100分為滿分,60分為及格分。從此,60分鐘萬歲開始了。然而只維持了三年,時局混亂,考試便中止了。
1938年,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成立全國統(tǒng)一招生委員會,負責全國統(tǒng)一高考。同年,舉行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(tǒng)一高考。不幸的是,抗日戰(zhàn)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,連安靜的教室都很難找到;考試過程中存在嚴重腐?。郝╊}、作弊等,1941年被迫停辦。直到1949年才在中國大陸和臺灣開設。
大多數(shù)時候,每所大學獨立招生。獨立招生的大學都有哪些考試?
我們先來看最簡單的漢語(當時稱中文)高考題:1946年,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、南開大學聯(lián)合招生。語文考試只有兩道題,第一題是作文:學校與社會;第二題是作文。第二題題目是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(指日可待,愈演愈烈,隔岸觀火,息息相關),怎么樣,大家好?很簡單,對吧?
另外,還有中國高考,只有一題。1929年北京大學招生考試,語文部分只有一道題,即材料作文,分為甲、乙兩部分。甲部分的題是:“清末李主任(曾國藩,李鴻章)提倡西學,建立江南制造局,翻譯了許多科學書籍,其中不乏深刻的著作。為什么他們在當時的社會影響不大呢?嘗試解釋原因。
”B部分的問題是:“清代儒家學術方法與前代相比有何異同?我們簡單描述一下。'
1932年,國學大師陳寅恪親自出版了清華大學入學考試國文題。有四個問題供候選人選擇。其中一個問題是一對。上聯(lián)為:孫行者,考生答下聯(lián)。不要低估這個問題。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可笑的問題。答案各不相同。有的學生回答“胡適之”,有的學生回答“祖沖之”。后者是最好的,被稱為絕對的。本題更重要的功能是測試學生的漢語水平。
民國時期,高考錄取也是根據(jù)考生名單進行的。除了符合錄取分數(shù)線的學生外,也有不符合錄取標準的學生。你可能不知道,當時的許多名家只是某些領域的奇才,并不是全才,更不是今天的學術大師。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幾個。
第一個是1928年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羅家倫,1917年高考數(shù)學零分,但語文成績卻非常好。雖然沒有達到入學要求,但負責語文考級的胡適老師卻主張破格錄取,后來成為文化大師、國家棟梁。
第二位是合肥才女張充和。她的數(shù)學考試也得了零分,但其他方面都表現(xiàn)出色。一般情況下不能錄取她,破例被胡適錄取了。
第三位是大文學家錢鐘書。1929年他報考清華大學,數(shù)學只考了15分,語文、英語卻拿到了滿分。他沒有達到入學要求,但后來被錄取了。
最后一位是歷史學家、北京市原副市長吳瀚。1930年他申請北大,語文、英語也都取得了100分,但數(shù)學卻為零分,被北大拒絕。不服氣的他再次報考清華大學。他語文得了100分,英語得了100分,但數(shù)學還是零分。但這次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了他,他最終成為了一位大學者。
與今天的高考有何不同?值得深思。
《夜狼文史工作室》特約撰稿人:魏老師講歷史笑話/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