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(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經典句子)
家長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的習慣,如何陪伴孩子成長,如何指導孩子做作業(yè)……類似的文章有很多,但有的家長感嘆,學了這么多知識,為什么還是沒有進步在教育孩子方面?
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,我特別推薦你閱讀這篇文章。事實上,“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堅持不懈地培養(yǎng)自己,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!”
01
我們?yōu)槭裁磳逃@么焦慮?
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和教育缺乏持久和深入的了解。我突然意識到我必須盡快照顧我的孩子。當我看到孩子有些不如意的時候,我開始擔心孩子十年后的高考,十五年的婚姻,二十年后的事業(yè)……
而這種擔心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。
家長之所以擔心,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的關注一直斷斷續(xù)續(xù)。如果孩子有問題,他們就會多關注,如果沒有明顯的問題,他們就會少關注。對子女教育缺乏宏觀調控。我不知道什么該做,什么不該做,我做得是否足夠。因此,對孩子未來的發(fā)展方向缺乏信心。如果你不確定,你就會驚慌。
那么,為什么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?
很多父母在完成了學業(yè)、有了工作、有了家庭、有了孩子之后,就放棄了自我探索,達到了膚淺的“完成”。生活遵循“最舒適的原則”??瓷先o憂無慮,輕松自在,生活穩(wěn)定,令人羨慕。其實,很多人生問題并沒有完成,而是留在那里。
打個比方,這很像“增長懸崖”。很多父母以為自己選擇了一條容易的路,結果卻被動地陷入了麻煩的泥潭。最后,你付出的不是更少,而是更多。
02
“有的人過了青春期,就放棄了繪制地圖”
我有很多比我大十歲左右的朋友。我們經常在一起聊天,談論同齡人的狀況。研究發(fā)現,四十歲左右的人特別有可能朝兩個方向發(fā)展,要么變得更富有、更有魅力;要么變得更富有、更有魅力;要么變得更富有、更有吸引力?;蛘咚麄兊囊曇白兊迷絹碓秸?,與外界非常疏遠。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“四十而死,八十而葬”這句話來形容這種狀態(tài),讀來讓人感到凄涼。
當然,選擇最舒適的生活狀態(tài)并沒有錯。然而,生活中的問題并不會因為我們逃避它們而消失。派克在他的《少有人走的路》中寫道:我們對現實的概念就像一張地圖,借助它,我們不斷地與生活的地形和景觀妥協(xié)和協(xié)商。如果地圖準確,我們就可以確定我們的位置,知道我們想去哪里以及如何到達那里;如果地圖上滿是洞,我們就會迷失方向。
有的人過了青春期,就放棄了繪制地圖。
大多數人中年以后,對新的信息、信息興趣不大,顯得疲憊不堪。只有少數幸運者能夠繼續(xù)努力,不斷探索、拓展和更新對世界的認識,直到生命的盡頭。
我們的人生地圖,至少要通過三組關系來定位,分別是與自己的關系,與他人的關系,與世界的關系。
如果我們不再想繪制“生命地圖”,有很多方法可以逃避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撤退,維持現狀。
很多人不接受自己,常常否定自己、攻擊自己。然而,他們卻放棄了內心的探索,選擇了忍受和逃避。當人際關系遇到障礙時,我們不去解決,而是簡化人際關系,有的干脆只留下家庭關系。在家人面前,即使你任性,也會被容忍。世界觀沒有改變,對世界不再有好奇心。
很多媽媽都沉浸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,盡量回避這三種關系。帕克的另一句話簡潔明了:回避問題、回避痛苦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。
03
親子關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系
如果說大多數情況我們都能逃避,那么孩子的到來,媽媽們就無處可逃了。親朋好友會包容我們,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而活,親子關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人與人關系。我們的情感和成熟,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態(tài)度,我們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,都在這個小生命中清晰地體現出來。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孩子是父母的老師。他來到這個世界,就督促父母彌補之前忽略的功課,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。如果我們連自己和他人的關系都處理不好,又怎么能處理好和孩子的關系呢?如果我們對世界不再好奇,如何才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呢?
一位媽媽感嘆:現在才明白“孩子是天使”這句話。如果我在養(yǎng)育他的過程中沒有遇到困難,我就不會去探索或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和思維方式?,F在,我的生活開始開放,這就是孩子們給我?guī)淼母淖儭?/p>
如果我們抗拒成長,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。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,對自己不滿意,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。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系,心中就會有一個“理想小孩”的形象,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。
于是,我們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,同進同退,同甘共苦。當孩子受到老師的表揚時,日子就變得很快樂;當孩子考試失敗時,心情突然變得陰郁。這樣,孩子就會成為人生最大的“創(chuàng)可貼”。一個孩子很難承擔兩個人的成長任務。這樣的狀態(tài)必然會出現問題。
選擇和孩子一起成長,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最基本的三種關系,面對生活的問題,尋求答案,完善自己。過了18歲,我們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了。有時候,我們只是個大孩子。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積累了很多隱性的傷口,還有很多成長任務沒有完成。與孩子相處時,這些問題又重新浮現出來,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線索。當我們感到陷入困境并且無法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時,我們不妨停下來看看是什么阻礙了我們。
04
孩子的教養(yǎng),拼的是父母的功底
當我們停止逃避、勇敢地面對問題時,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(qū),進入一種不確定的狀態(tài)。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開在最堅硬的樹枝上。成長是破繭成蝶的過程。成長意味著冒險,也伴隨著痛苦。這是我們回避增長的主要原因。
在這個過程中,會有痛苦、困惑和焦慮,但只要我們不斷思考,最終就會找到解決辦法。當面對困惑時,讀書會打開一扇窗,我們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。幸運的是,現在通俗心理學的寫作質量越來越好。我們會發(fā)現,每個問題解決之后,我們的生活都會變得更加通透、更加順利,不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。
每一個困境的背后都隱藏著生命的禮物。
我始終覺得,教育的方法和技巧,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。
有時候,孩子的教育不僅關乎孩子的基本功,也關乎父母的態(tài)度和人生感悟。也就是說,
父母的整個人生,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。
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母親承擔著更重的教育責任。所以,我總是勸媽媽,人到了中年,路要越走越寬。沉入塵埃,洗手煮湯,本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。然而,只知道柴米油鹽,會讓你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。
教育孩子的王道,是執(zhí)著地栽培自己。
最理想的狀態(tài)是,孩子聽懂了,我們就聽懂了;孩子聽懂了,我們就聽懂了。孩子不懂,我們也懂。至少,我們必須和孩子們有交集。這個漫長的尋找過程,既是為了我自己,也是為了我的孩子。孩子的起點是在父母的肩上。這樣,孩子們就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點。
因此,我尊敬那些勤奮好學、永不放棄自己成長的父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