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團結一家親暖心故事(民族團結一家親真實故事)
2016年是新疆民族團結進步年
不知道今年
有沒有觸動你心的人?
有哪些故事讓你心里暖暖的?
這些人平凡卻美麗
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雖小卻很暖心
他們用自己的愛和時間
譜寫一曲感人至深的民族團結之歌
讓2016年米東更加溫暖
過去的一年,《米東區(qū)零距離》用客觀真實的態(tài)度記錄了一個又一個發(fā)生在我們身邊的“民族團結故事”。這些故事溫暖著你,感動著我,讓米東人活了起來。我們的心緊緊地團結在一起。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回顧一下那些溫馨感人的故事~
懷念指數(shù):
米東民族團結大院的故事:鄰里相和好,就是一塊寶
米東南路片區(qū)米東區(qū)管委會龍泉社區(qū)西壩巷112號大院,有32戶174人,有漢族、維吾爾族、回族等。
4歲的哈里努爾·阿皮茲正在為孩子們表演維吾爾族舞蹈。
他們互相幫助,互相學習語言,
和睦相處,就像一家人一樣。
一家人和睦相處。
小區(qū)建成8年來,
有22戶人家自從搬進來后就沒有搬過家。
這真是讓我羨慕不已啊~
孩子們一起在院子里做游戲,玩得很開心。
懷念指數(shù):
米東“花兒”大院傳承情,凝心聚力促團結
米東區(qū)有一處“花兒”大院。“花兒”大院位于素有“花兒之鄉(xiāng)”之稱的米東區(qū)長山子鎮(zhèn)。
2014年,米東區(qū)在居民家中建成了新疆首個“花兒”庭院。2016年5月,該鎮(zhèn)新建的安居富民房金穗園社區(qū)建成了一座“花兒”大院。
原院仍負責培養(yǎng)“花兒”徒弟,
傳承“花兒”技能的功能,
新的大院有一個固定的舞臺,
能夠定期開展文化活動,
為“花兒”的發(fā)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。
“新疆花兒”自治區(qū)級傳承人王秀芳和孩子們在長山子鎮(zhèn)文化活動中心排練“花兒”,為即將到來的當?shù)厮矩S收節(jié)演出——《金禾》做準備節(jié)日”。
王秀芳正在和學生、藝術愛好者一起排練節(jié)目,《花兒》的歌聲嘹亮清脆。
吳金富是維吾爾族村民。
由于長山子鎮(zhèn)回族、漢族居民較多,
他的父母只是給他取了一個漢族名字。
他曾經是一名拖拉機司機;
現(xiàn)在他是一名真正的“花兒”粉絲了。
自從愛上“花兒”后,吳金福結識了很多朋友。他們經常一起練習唱歌,這增加了相互的交流。下地干活的時候,唱著《花兒》,干活更有活力了。
“花”可以激勵人、感染人,也可以團結人。
81歲的王南方每天下午都會到亭子里聊天、喝茶。
對她來說,呆在這里是一天中最愉快的時刻。
王南方是低保戶,孩子不在身邊。
搬進經濟適用房后,我就一個人住了。
在《花兒》表演間隙的閑聊中,
鄰居韓生得知她家的情況后,
主動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。
“花兒”大院里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
今年年初,“花兒”粉絲馬光輝的愛人被查出患有白血病。這對于一個農民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負擔。
了解馬光輝一家的情況后,
社區(qū)居民踴躍捐款捐物,伸出援助之手。
經常來社區(qū)交流的“花兒”愛好者也參與其中。
你給五十,他拿一百,
很快通過各種形式
馬光輝籌集善款2萬元。
懷念指數(shù):
米東區(qū)有個團結村
在米東區(qū),有一個名字帶有“團結”二字的村莊——團結村,有413戶人家。該村于1989年正式建村,由漢、回、維吾爾族三個民族組成。30年來,團結村秉承尊重民俗、友好相處的傳統(tǒng),形成了包容和諧的民風。
在團結村,由于常年聚居的相互影響,維吾爾族村民和回族村民都說著標準的甘肅話,漢族村民也能說簡單的維吾爾語。
日子越來越好,民族團結的傳統(tǒng)還在延續(xù)。
無論是古爾邦節(jié)還是春節(jié),
幾十年來,村民們一直在慶祝新年
互相走動的習慣。
而且生活習俗也相互影響。在團結村,
很多漢族村民家里都有地毯房。
方便招待少數(shù)民族客人。
每年“3月8日”、“5月1日”、“國慶節(jié)”等節(jié)日,
所有村民都聚集在村委會旁邊的小廣場上
載歌載舞慶祝。
村民張振軍、張振清兄弟
團結村致富帶頭人。
兄弟二人對團結村感激不盡。
團結村只是烏魯木齊周邊眾多鄉(xiāng)村的一個縮影。
天山腳下,新疆各族居民相互尊重。
他們生活在一起,組成了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。
在團結村,民族團結的感覺
它已經深深植根于生活的點滴之中。
在村民心中
你有我我有你
互相幫助,共同建設美好家園。
懷念指數(shù):
米吉提和房東楊繼凱18年兄弟情深
在美國米東,有一對相依為命18年的兄弟。他們來自兩個不同的民族,以前從未見過面?,F(xiàn)在兩家人住在同一個院子里,互相幫助,親如兄弟。他們是家住米東區(qū)蘆草溝鄉(xiāng)金戈壁社區(qū)的楊繼凱、米吉提·托胡提。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民族團結的感人故事。
一個是自建房的房東楊繼凱,另一個是異鄉(xiāng)佃戶米吉提·托胡提。今年古爾邦節(jié)和中秋節(jié),兩家人照常串門,一起吃團圓飯。
米吉提比楊繼凱小一歲。
常常會遇到開心的事和煩惱的事,
大家都會找楊繼凱來談談。
過去18年里,
楊繼凱從來不收租金。
兩家人和睦相處,住在同一屋檐下。
每當米吉提收到一臺質量好的冰箱或洗衣機時,他都會找到楊繼凱,讓楊繼凱先把它搬到另一個房間免費使用。
米吉提的兒子爾肯·米吉提初中畢業(yè)后,
在楊繼凱的幫助下,他在煉油廠找到了一份工作。
小女兒艾努爾·米吉提也已到了上高中的年齡。
但米吉蒂原本希望女兒輟學在家。
幾年后我會找到一個可以結婚的人。
這個想法讓楊繼凱非常生氣。
在楊繼凱的幫助下
2016年夏天,艾努爾高中畢業(yè)。
考入昌吉職業(yè)技術學院電氣化專業(yè)。
懷念指數(shù):
米東好哥哥,為了“阿帕”的臨終囑托
1983年,18歲的邵文柱從安徽省阜陽市老家來到米東區(qū)鐵廠溝鎮(zhèn)親戚家生活。他們的親戚幫助他找到了一份在煤礦開采煤炭的工作。在邵文柱居住的生活區(qū),有一位維吾爾族阿姨圖拉罕·雅生經常去看望他,給他送馕和饅頭。久而久之,邵文珠也稱圖拉罕阿姨為“阿帕”(維吾爾語,母親的意思),她時不時就會去圖拉罕家干活,給姐姐零花錢。
2015年,圖拉漢阿姨因乳腺癌復發(fā)去世。
臨終前,她問邵文竹,
你一定要照顧好家里的姐妹們。
讓他們過上美好的生活。
過去三十年來,
兩家人幾乎每天都有聯(lián)系,從未失去聯(lián)系。
邵文竹幫妹妹申請廉租房
姐妹倆的孩子都是由邵文竹照顧和撫養(yǎng)長大的。
邵文柱還為侄子還清了10萬多元的外債。
兩家人在一起,就沒有你我之分。就像任何一個普通家庭一樣,我們都是家庭的成員。沒有人將對方視為局外人。
懷念指數(shù):
米東區(qū)姜奶奶和她維吾爾族孫女的祖孫情
米東區(qū)石化小區(qū)就有這樣一戶人家。男主人是艾麥爾江,在火電廠工作,吃苦耐勞;妻子是古力·阿扎蒂,是一名以熱心聞名的技校老師。他們的女兒娜迪爾是市第九十八中學3班21班的學生。受父母影響,她性格積極樂觀??此扑麄兣c其他普通家庭沒有什么不同,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家庭卻有著不平凡的感人故事。
納迪爾家樓下住著一位老婦人。
我叫江紅艷,今年82歲了。
由于工作原因,我的孩子不在身邊。
因此,納迪爾經常去看望她的奶奶,和她聊天。
古麗·阿扎蒂和她的女兒娜迪爾拜訪鄰居江紅艷。
遇見江奶奶那年,納迪爾九歲。
祖父和孫子談論最多的就是納迪爾學校發(fā)生的事情。
姜奶奶年輕時的故事。
江奶奶是一位邊疆青年。說起新疆建設的故事時,她始終握著納迪熱的手,表情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激情澎湃的歲月。納迪爾總是非常聽這些傳奇故事。嚴肅的。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,
在母親的影響下,娜迪熱心幫助江奶奶。
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,
屆時,民族團結的燦爛之花一定會綻放。
懷念指數(shù):
米東區(qū)有個愛管“閑事”的努爾恰什
在米東區(qū)博陽河鄉(xiāng)阿和阿德爾村,有一位熱心人,曾多次受到鄰居的稱贊。她叫努爾恰什·熱蘇里,哈薩克族,今年46歲。
幫助陌生女孩聯(lián)系親人,
為孤兒寡婦提供免費住宿,
幫助小伙子找到工作,幫助村里的婦女賺錢……
這都是她的“多管閑事”。
控制住,她多了一個慧姐,
一位維吾爾族兄弟和許多各族朋友。
努爾卡什·熱蘇里和她的回族妹妹崔慧琴。
NurcaResuli去年申請成立
哈薩克刺繡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、
組織村里的婦女繡帽子、繡衣服、
他賣枕頭,他的丈夫經營一家農舍。
努爾恰什·雷蘇里表示,她一直相信,只要真心去做,用心付出,最終就會得到回報。
懷念指數(shù):
米東哈旦:“同事親如家人,伴我找回幸?!?/strong>
1989年,哈丹從新疆司法學校畢業(yè)后,被分配到當時的米泉縣白楊河哈薩克族鄉(xiāng)政府司法行政辦公室工作。
哈薩克牧民居住分散,沒有資金。
哈丹學會了使用油印機,
把法制宣傳的內容刻出來,印成傳單。
爬過一座又一座山,
穿越一個又一個峽谷,
開展牧民法制教育工作。
哈丹前往獨山子村,一邊宣傳法律,一邊調解。
在村干部的支持下,一個月之內,
村里遺留案件17起,涉及債務、婚姻、
牧場上的一切糾紛,也都被他成功調解。
就在Hadan收到他所期待的辦公條件后,
但他病倒了。
那段時間,哈丹無法正常工作;
我經常把自己一個人鎖在辦公室里,沒人打電話的時候就不開門。
最后,在米東區(qū)司法局局長李小兵的幫助下,
心情開朗。
哈丹(右一)與烏魯木齊市米東區(qū)司法局李曉兵(右二)等同事合影。
2014年,烏魯木齊市司法局組織干警
在濟南讀書的李曉兵給了哈丹3000元。
讓他完成學業(yè)后趁假期去看海。
看看北京。
一路上,哈丹得到了同事們的精心照顧。
8月20日是Hadan的生日。
每年的這一天,他都會和同事們一起慶祝生日。
他說:“我覺得生日比除夕還開心?!?/p>
在同事們的關心下,
哈丹逐漸恢復了自信,
更加努力地工作。
懷念指數(shù):
米東區(qū)五保老人陳順奇有個回族“好兒子”
69歲的陳順奇是烏魯木齊市米東區(qū)三道壩鎮(zhèn)石室湖西村的五保老人。他沒有孩子,住在村委會。陳順啟本人身體殘疾,長年患有高血壓、冠心病等疾病。他一年四季都需要吃藥。他每月僅靠400多元的五保金生活,生活十分困難。
由于工作組進駐村里,了解老人的現(xiàn)狀后,
32歲,工作隊回族小伙子
主動與老年人組成支持小組,
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。
與老人聊天
老人的電視壞了。孫亞民沒有再說什么,第二天就把自己從家里給媽媽買的電視機拿給了老人。老人高興極了,忍不住向見到的每個人夸獎自己的兒子。
工作隊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(guī)定,每天的第一碗飯是給陳順琪的。
周末只要有時間,
孫亞民會開著自己的車送老人出去兜風。
讓老人感受到親情帶來的無限幸福。
2016年,我們與《零距離》一起
見證米東的重要時刻,
感動時刻,傳播正能量!
2017年,“零距離”依然陪伴著你,
站在新起點,不忘初心
讓我們共同譜寫米東民族團結的美好新篇章。
編輯:程程
“米東區(qū)零距離”圖文有獎征集活動進行中,一經采納即獎30-100元稿費,歡迎投稿(請保證圖片清晰度)
投稿郵箱:midonglingjuli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