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窗苦讀例子(寒窗苦讀的)
事實上,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中,高考絕不是千軍萬馬擁擠的“獨木橋”,也不是進入社會的唯一“通行證”。就升學而言,選擇有很多,出國留學、復讀、職業(yè)院校……選擇很多,更何況白手起家、早點創(chuàng)業(yè)?!皸l條大路通羅馬”已成為社會普遍共識。
然而,“挫折教育”的缺失,讓高考失敗成為一些考生難以承受的負擔。如今,大多數(shù)學生成長在順境,在高考前的關鍵時期,“打不著、罵不著”的時候,家長和老師不敢對考生有絲毫刺激,往往采取對暫時的失敗采取回避的態(tài)度,而不是指導候選人如何面對失敗。
對高分者的放大、追求甚至崇拜,無形中增加了高考落榜者的心理壓力。高考是一場競爭,必然有誰先,誰好,誰差。然而,社會往往期望更多的成功,而面臨更少的失敗。而針對高考失利提供心理咨詢的學校也很少。許多候選人因此而望而卻步。無法恢復。
高考成績出爐后,每一個分數(shù)的背后都是感慨萬千。家庭和社會需要給高考考生一個鼓勵的微笑和善意的提醒,更重要的是考生需要冷靜下來。李白、杜甫雖未能奪得金牌,卻成為一代文豪。范進得了科舉,驚訝得發(fā)瘋。人生難免有大喜大悲、大起大落。最重要的是保持自然的心態(tài),正確認識高考,理性對待成績,在挫折中磨煉,克服困難。繼續(xù)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