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全國高考詩歌鑒賞題匯總(2020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原題)
讀歷史
王安石
自古以來,名聲都是辛苦的,想要給誰就得給誰。
彼時,黑暗仍是錯誤,風俗混雜,真相撲朔迷離。
糟粕傳達的不是純粹的美,而是難以形容的精神。
怎能展現(xiàn)遠大理想,獨守千年?
【注】起點:愚昧無知。藏:這里用來指經(jīng)典,也簡稱“藏”,《莊子·天道》:“然而,你的讀者將與古人一樣。”
14.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評價不正確的是(3分)
答:這首詩著眼于大局,不是為特定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而寫的。
B、歷代賢士、智者忙于建立功績,卻無法避免死后湮沒于默默無聞的可能。
C、歷史人物在自己的時代難免會被誤解,在世俗的謠言中更是被扭曲。
D、頸聯(lián)的上下兩行反復陳述,表達了詩人的觀點,堪稱這首詩的警示語。
15.這首詩闡述了什么樣的道理?它告訴我們什么?(6分)
首聯(lián)和末聯(lián)較難理解,暫時忽略。對于下巴對聯(lián),我們挑選了“當時”、“就”、“錯誤”、“更新”、“混亂”、“黮暗”等容易理解的部分。雖然很難理解,但是有注釋,所以我們也挑出來了。結合標題“讀歷史”,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就明確了,由于一些人的無知,當時已經(jīng)存在很多誤解。時間久了,歷史記載中就會出現(xiàn)很多對真相的誤解。案件。對于頸聯(lián),挑出容易理解和注釋的部分進行解讀,難理解的部分暫時忽略。經(jīng)典,即文字記載,無法傳達“純粹之美”。繪畫可以描繪一個人的外表,但很難描繪一個人的“精神”。頸聯(lián)和頦聯(lián)相似。回頭看首聯(lián)和末聯(lián)就容易多了。一個人辛辛苦苦獲得的“名聲”和“歷史”,會交給什么樣的人載入史冊呢?他能真實、客觀地記錄下來嗎?這些史書真的能代表“高仙”的思想和意圖嗎?
對全詩有了大概的了解后,再做第14題。選項B顯然是錯誤的。這首詩講的是史書不真實、不全面、不準確、不夠表現(xiàn)力等,與“無物湮滅”同義?!皻馕丁迸c此無關。
既然B選項是錯誤的,那么剩下的三個選項都是正確的。我們可以利用它們來進一步理解這首詩,并為回答第15題做準備。
至此,第15個問題的答案已經(jīng)揭曉,但我們能否進一步明確答案呢?如何準確表達呢?這首詩的作者是王安石,他的文章《游褒禪山記》被收錄在教材中。據(jù)說,作者在寶蟾山旅游時,偶然發(fā)現(xiàn)路邊有一塊石碑。上面的字跡很模糊,但是,依稀可以看出,寶蟾山原本叫“華山”,現(xiàn)在叫“華山”。作者也表達了對此事的感受,“可悲的是,古書不存,后人誤傳,無法命名,何以成功!故學者不可深思,慎之”。撿起來的時候?!边@段話是第14題的標準答案。第一個問題是歷史書上有很多不真實的地方。第二個問題是,讀歷史時必須深思熟慮,仔細辨認。
一個人的念頭不會突然出現(xiàn)又突然消失。它們會改變,但必須有連續(xù)性。事實上,第15題王安石的觀點在他的很多詩詞中都有涉及。如果我們閱讀他的另一篇文章《讀孟嘗君傳》,我們會更加確信我們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。
天下人都說孟嘗君能得兵,兵因此而歸于他,兵靠他的力量,與虎豹一起逃出了秦朝。
唉,孟嘗君雞鳴雄雞夠得士嗎?不然的話,齊國強大了,能得到幾個兵,還不如南下滅秦呢。不如用雞狗賊之力呢?雞鳴和狗賊從屋里出來了,所以這個人沒有來。
本文是《讀史》和《游褒禪山記》中相關思想的具體應用!